欢迎访问 子华(东莞)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139 2683 1932
4聚焦子华
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子华  -> 新闻动态

如何控制塑胶五金模具生产过程中精度尺寸?

文章出处:新闻动态 责任编辑:子华(东莞)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4-11-11
  ​在塑胶五金模具生产过程中,控制精度尺寸是确保模具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控制精度尺寸的方法:
塑胶五金模具
一、模具设计阶段
合理的结构设计
分型面设计:分型面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模具的精度和零件的成型质量。分型面应尽量选择在零件形状简单、尺寸精度要求不高的位置,以减少合模时的误差对零件精度的影响。例如,对于具有复杂外形的塑胶零件,将分型面设置在外形轮廓变化平缓的部位,避免在尖锐的角落或高精度尺寸区域分型,这样可以降低因合模偏差导致的尺寸误差。
脱模机构设计:设计合理的脱模机构,确保零件在脱模过程中不会因受力不均而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尺寸精度。例如,在设计顶针位置和数量时,要根据零件的形状和结构特点进行均匀分布,使零件在顶出过程中受到平衡的力。对于大型或薄壁塑胶零件,可能需要采用推板脱模或气体辅助脱模等特殊脱模方式,以防止零件变形。
冷却系统设计:冷却系统的设计对模具精度也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冷却通道布局可以使模具在注塑过程中均匀冷却,减少因冷却不均匀导致的零件收缩差异和尺寸偏差。冷却通道应尽量靠近型腔表面,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影响模具的强度。同时,冷却通道的直径、间距和水流速度等参数应根据模具的尺寸、材料和注塑工艺要求进行优化设计。
精确的尺寸标注与公差设定
尺寸标注方法:在模具设计图纸上,应采用清晰、准确的尺寸标注方法。对于复杂的模具结构,应使用三维标注或局部放大视图等方式,确保所有尺寸都能被明确地表示出来。例如,对于具有多个特征的五金冲压模具,除了标注基本的外形尺寸外,还应详细标注冲孔的位置、直径、深度以及弯曲角度等尺寸信息,避免因尺寸标注模糊而导致生产误差。
公差设定原则: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和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合理设定尺寸公差。对于直接影响零件装配和性能的关键尺寸,应设定较窄的公差范围;而对于非关键尺寸,可以适当放宽公差。公差设定要考虑模具制造和加工的实际能力,避免过于严格的公差要求导致加工成本大幅增加。例如,对于塑胶模具中与其他零件有配合关系的孔的尺寸公差,可能设定为 ±0.05mm,而对于一些外观装饰性特征的尺寸公差可以设定为 ±0.1mm。
二、模具制造阶段
加工设备的精度保证
数控加工设备选择:使用高精度的数控加工设备是保证模具精度的基础。例如,选择高精度的数控铣床、电火花加工机和线切割机床等。这些设备应具有高分辨率的控制系统、精确的定位系统和稳定的加工性能。在加工模具的关键零部件(如型芯、型腔)时,数控加工设备的定位精度应达到 ±0.005mm 以内,重复定位精度应在 ±0.002mm 以内,以确保加工尺寸的准确性。
设备定期维护与校准:定期对加工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维护内容包括清洁设备、检查和更换磨损的零部件(如刀具、导轨滑块等)、校准设备的坐标轴精度和测量系统等。例如,定期检查数控铣床的主轴精度,通过测量主轴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及时调整或更换主轴轴承,以保证加工精度。
加工工艺的优化与控制
切削参数优化:在模具加工过程中,合理选择切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可以有效控制加工精度。根据模具材料的性质、刀具材料和加工设备的性能,通过试验和经验确定最佳的切削参数。例如,在加工硬度较高的五金模具钢时,应适当降低切削速度,减小进给量,以减少刀具磨损和加工表面的残余应力,避免因加工应力导致的零件变形和尺寸偏差。
加工余量控制:精确控制加工余量是保证模具最终尺寸精度的重要环节。加工余量过大,会增加后续精加工的工作量和加工误差;加工余量过小,则可能无法完全去除上一道工序留下的加工痕迹和表面缺陷。通过精确的数控编程和加工工艺规划,合理分配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的余量。例如,在塑胶模具型腔的加工中,粗加工余量可设定为 1 - 2mm,半精加工余量为 0.3 - 0.5mm,精加工余量为 0.1 - 0.2mm。
电火花加工和线切割加工控制:对于一些具有复杂形状和高精度要求的模具零件,电火花加工和线切割加工是常用的加工方法。在电火花加工中,控制放电参数(如放电电流、放电时间和放电间隙)可以精确控制加工尺寸和表面质量。线切割加工时,要注意电极丝的张力、走丝速度和切割速度等参数的控制,确保切割精度。例如,在电火花加工模具的细小型腔时,放电电流应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模具零部件的检测与修正
检测工具与方法:采用高精度的检测工具对模具零部件进行检测。常用的检测工具包括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等。对于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模具零件,应使用三坐标测量仪进行全尺寸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要确保检测工具的精度符合要求,并按照正确的检测方法进行操作。例如,使用三坐标测量仪检测模具型芯的尺寸时,要正确设置测量基准和测量路径,以获取准确的尺寸数据。
误差修正措施:根据检测结果,对超出公差范围的模具零部件进行修正。对于尺寸偏差较小的零件,可以通过钳工修配、研磨等手工方法进行修正;对于尺寸偏差较大的零件,可能需要重新加工或采用特种加工方法进行修复。例如,如果模具型腔的尺寸偏大,可以通过电火花加工或激光熔覆等方法进行尺寸修复,然后再进行精加工,使尺寸精度符合要求。
三、模具装配阶段
装配工艺规范与精度控制
清洁与防锈处理:在模具装配前,对所有零部件进行清洁和防锈处理,确保零部件表面无油污、铁屑等杂质。这是因为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零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导致装配后的模具尺寸出现偏差。例如,在装配塑胶模具的滑块和导轨时,若滑块表面有油污,会使滑块与导轨之间的配合间隙发生变化,影响模具的开合运动精度。
装配顺序与方法:按照合理的装配顺序和正确的装配方法进行模具装配。一般先装配主要的基础零部件(如模架),然后逐步装配型芯、型腔等成型零部件,最后装配脱模机构、冷却系统等辅助零部件。在装配过程中,要使用合适的装配工具(如扭矩扳手、定位销等),确保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准确、固定牢固。例如,在装配五金冲压模具的上下模座时,使用定位销进行定位,然后用螺栓拧紧,拧紧扭矩要符合规定要求,以保证上下模座的平行度和垂直度。
装配间隙控制:严格控制模具零部件之间的装配间隙。装配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模具的精度和零件的成型质量。对于塑胶模具,型芯和型腔之间的配合间隙应根据塑料材料的收缩率和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进行合理设置。例如,在注塑聚碳酸酯(PC)塑料零件时,由于 PC 的收缩率较小,型芯和型腔的配合间隙可控制在 0.05 - 0.1mm 之间。对于五金模具,冲裁间隙的大小对零件的冲裁质量影响很大,要根据材料的厚度和性能选择合适的冲裁间隙。
试模与尺寸调整
试模准备工作:在试模前,要对模具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模具的开合运动是否顺畅、冷却系统是否正常工作、脱模机构是否灵活等。同时,要根据零件的材料和成型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注塑机或冲压设备,并对设备进行调试。例如,在试模塑胶模具时,要调整注塑机的注射压力、注射速度、保压时间和冷却时间等参数,使其与模具和塑料材料相匹配。
试模过程中的尺寸监测:在试模过程中,对成型后的零件进行尺寸检测。重点监测关键尺寸的偏差情况,将检测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如果发现零件尺寸不符合要求,分析原因并对模具进行调整。例如,如果注塑零件的尺寸偏大,可能是注塑压力过大或冷却时间不足导致的,可适当降低注塑压力、延长冷却时间,然后再次试模,直到零件尺寸符合要求。
  •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长青南路1号ITC万科中心1705室
  • 电话:0769-8155 2819
  • 联系人:黄小姐/139 2683 1932
  • 邮箱:huangjin@zihua-hk.com
子华(东莞)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4482号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HML地图】 【百度统计】 【网站管理
子华手机网站 子华公众号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