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镀前尺寸控制
坯料尺寸公差要求:
在
表链电镀加工前,表链的坯料尺寸精度就需要严格把控。表链通常由多个链节组成,每个链节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尺寸都有一定的公差范围。例如,对于常见的金属表链,链节长度的公差可能控制在 ±0.05 - ±0.1mm 之间,宽度公差在 ±0.03 - ±0.08mm 之间。这是因为电镀过程会在坯料表面沉积一层金属,如果坯料尺寸偏差过大,电镀后可能会导致表链组装困难或外观不平整。
链节的连接部位,如孔的尺寸精度更加关键。孔的直径公差一般要求在 ±0.02 - ±0.05mm 之间,这是为了确保链节之间能够准确连接,并且在电镀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活动性能。如果孔的尺寸不符合要求,可能会造成表链在佩戴过程中出现卡顿或者链节容易脱落的问题。
预处理后的尺寸稳定性:
表链电镀加工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如除油、酸洗等步骤。这些预处理过程可能会对表链的尺寸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酸洗过程会去除表链表面的氧化层和杂质,但如果酸洗时间过长或酸液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表链材料发生过度腐蚀,从而改变其尺寸。因此,预处理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要严格控制,确保表链在预处理后尺寸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一般尺寸变化率不超过 ±0.03% - ±0.05%。
2、电镀过程中的尺寸变化限制
镀层厚度与尺寸精度:
电镀层的厚度是影响表链尺寸精度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电镀工艺和要求,镀层厚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表链电镀层的厚度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例如,对于装饰性电镀,镀层厚度可能在 3 - 8μm 左右;对于一些功能性电镀(如耐磨、防腐要求高的),镀层厚度可能达到 10 - 20μm。在电镀过程中,必须精确控制镀层厚度,因为即使微小的厚度偏差也可能导致表链尺寸超差。
电镀层厚度的均匀性也很关键。表链的各个部位,包括链节的表面、边缘以及连接孔周围等,都要保证镀层厚度均匀。如果某些部位镀层过厚,可能会导致表链的尺寸变大,影响其与手表主体的配合或者链节之间的灵活连接。例如,在连接孔附近,镀层厚度不均匀可能会使孔的有效尺寸变小,影响链节的活动。
电镀工艺参数对尺寸的影响:
电镀过程中的电流密度、电镀时间和镀液成分等工艺参数会影响镀层的生长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表链尺寸。电流密度过大,会导致镀层生长过快,可能会出现镀层疏松、不平整的情况,同时也会使尺寸精度难以控制。例如,在正常的电镀工艺中,电流密度一般控制在 1 - 5A/dm² 之间。电镀时间也要根据镀层厚度要求准确控制,过长的电镀时间会使镀层过厚,影响尺寸精度。此外,镀液成分的变化,如金属离子浓度的波动,也会对镀层的质量和尺寸产生影响。
3、电镀后尺寸精度要求及检测
成品尺寸公差范围:
电镀后的表链成品尺寸公差要求更加严格。表链整体长度公差可能控制在 ±0.1 - ±0.2mm 之间,宽度公差在 ±0.05 - ±0.1mm 之间。对于一些高端手表的表链,尺寸公差要求会更高,可能达到 ±0.05 - ±0.1mm(长度)和 ±0.03 - ±0.08mm(宽度)。这是因为成品表链需要与手表表头精确配合,并且要保证佩戴的舒适性和外观的精致性。
尺寸检测方法与频率:
为了确保表链电镀后的尺寸精度,需要采用精确的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工具包括卡尺、千分尺、投影仪等。卡尺用于测量表链的长度、宽度等基本尺寸,千分尺可以更精确地测量链节的厚度和连接孔的尺寸。投影仪则用于检测链节的形状精度和尺寸精度,通过将表链的投影与标准图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微小的尺寸偏差。在检测频率方面,对于批量生产的表链,每批次都要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一般不低于 10% - 20%。对于关键尺寸(如连接孔尺寸),要进行全检,确保每个表链的尺寸都符合要求。